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第 3 位和第 2 位 ,且发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而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研究表明,50% -70% 以上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因此对于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治疗甚为重要
结直肠癌 怎么查 如何筛查
肠镜不仅可以对肠道病变的大小、分布情况等进行直观观察,还可以取组织行病理诊断定性,有效识别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炎症等疾病,对于提高人群结直肠癌的筛查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肠镜是消化道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筛查条件
多数亚洲国家设定 50 岁为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但近些年,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率显著上升,根据我国国情和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中指出,无论男女,如果年龄在 50 ~ 75 岁,且符合以下任一项者均应列为高危人群,建议作为肠镜筛查对象:①粪便隐血试验( FOBT )阳性;②既往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此外,对于结直肠癌的直系亲属,专家建议肠镜筛查时间应提前至40岁。有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为对照组的 2. 33 倍,高危腺瘤的风险为对照组的 4. 5 倍,且腺瘤发生年龄提前。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的无症状兄弟姐妹发生结直肠癌、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筛查前的准备
肠镜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准备的质量好坏。那么,如何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呢?专家建议患者在肠镜检查前一天开始低纤维饮食,但对于饮食限制的时间不建议超过肠镜检查前 24小时。多数研究表明,如肠道准备不充分,腺瘤检出率将显著降低,漏诊率显著上升。因此优质的肠道准备,是高质量肠镜检查的基础。检查过程中,内镜诊治中心的医生会在患者肠腔内完成主动冲洗和吸引之后,采用波士顿量化表对肠道清洁度进行评定(评分越高,代表肠道清洁度越好,满分9分,通常评分大于等于6分为肠道准备成功)。
查出息肉怎么办
结直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大部分的息肉可通过肠镜切除,如合并有癌变,可直接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或者是先采取内镜下手术,然后再根据病理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追加外科手术。
内镜下切除息肉方式比较多样化,可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病理性质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如活检钳咬除、氩气或高频电灼除、冷圈套切除、高频电黏膜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患者,出院后要注意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避免剧烈活动和劳累,如出现剧烈腹痛和大量便血,要及时就医。
术后复查很重要
研究表明,摘除腺瘤性息肉可预防 75% 的结直肠癌,但摘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 包括原处复发和他处再发即异时性腺瘤) ,我国有多项中心研究表明,进展期结直肠腺瘤摘除后 1 年再发率高达9.46% ,5 年再发率为 78. 07%。这就提示了我们,务必要定期复查肠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根据国内外相关共识意见,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专家建议结直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后3年内必须进行肠镜复查;对于腺瘤数量 > 3 个、长径≥10 mm 或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最好每年复查一次。
肠镜检查是筛查结直肠癌、发现肠道病变(如息肉、炎症等)最直观、简单、有效的检查方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你有腹痛、腹泻、便血、黑便、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肠道预警症状,或符合肠道结直肠癌筛查人群基本特征,或既往有肠息肉切除病史,快为自己约一个肠镜吧。
文字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微信公众号 内镜诊治中心/孙贝贝 郭瑾陶
此内容不可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仅⽤于⼤众获取疾病和健康⽅⾯的知识科普,不能⽤于⾃我诊断病情,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到医院咨询医⽣。
上一篇:
下一篇: